蔷薇的葬礼原名:薔薇の葬列,又名Funeral Parade of Roses、Bara no soretsu
跟所有的先锋电影一样,《蔷薇的葬列》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男***异装者在镜头前演出自己。男主角Eddie是一个年青的男***异装夜总会的招待(电影并没有明确说他是**),同夜总会的经理(madam)不和,同经理的男***就是***的老板有一腿。Eddie总是处于一种很压抑的状态之下,在不断的闪回中他的童年往事逐渐清晰: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于是他对妈妈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很强的占有欲。他本来想和妈妈相依为命,但是妈妈最终还是出去找了个新的男人。于是有一天,Eddie把妈妈和*****用刀刺死,并在***身上捅了很多很多刀。故事回到现在时。***的老板终于把原来的经理甩掉,导致经理为情**,Eddie晋升为新的经理。在夜总会改朝换代之后,Eddie和老板开始双宿双栖。一天晚上,老板在Eddie新搬进来的行李当中发现了Eddie小时候的照片……结果...
一点都不实验呀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可能也是被预告片骗了)。剧情甚至还比较老套:童年阴影,消失的父亲,失足的母亲,出柜,为男人撕*,撕*撕出人命... 但是画面和叙事方法都很先锋(好了付兰兰我知道你学的谁了),演员也很大胆犀利令人印象深刻,结局更是惨不忍睹。。#修复版
令人回味悠长的一部片,充盈着种种实验镜头,导演的才华是超赞的!
娇萌美少年!!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怎么怎么个先锋怎么怎么个**,不好意思!!!我只看见那个美少年了!!!我看见那个美少年之后我就看不见其他剧情了!!
我一直觉得,同性电影中,无论是0还是T,毕竟还是男/女性,这是本质的东西,如果0就是伪娘T就是男人婆,那么根到底还是异性电影,根本就不是什么同**
60年代是《广岛之恋》的年代,这样拍电影,不坏,但也好不到哪里。
以为老男孩够狠了,朴赞郁放到这儿还是保守了啊。
在不断自我否定以寻找自我的途中,我是伤人的剑,也是剑伤的人;希腊悲剧的东瀛版本,弑父娶母变成弑母睡父,更突破底线,也更触动人心;导演在艺术手法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跳接、拼贴、快进、闪回、静态图片、仿纪录片……从心所欲不逾矩,令人目不暇接;扭曲的倒错之美,绝望的同性之爱。
《蔷薇的葬礼》是一部完全用否定式写成的电影,在60年代后期激进浪潮的影响下,松本俊夫明显是在反直觉地进行创作,虚构一阵子之后就一定要引进现实元素来进行解构。最终这部电影里彼此冲突的力量没能冲撞出新的东西,而是彼此抵消,正如最终瞎了双眼的女主角冲向街道,忽然撞见一群漠然看热闹的冷漠观众,整个GayBoy小团体就这样在社会范式的目光里完全异化而自毁,正如这部电影最后用meta层面的戏谑评论自我瓦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那一套在处理跨性别问题上非常有问题,松本运用这种理论把人物符号化,最终其实表明他并不关心这一群体的具体生存问题,尽管他在用插播的纪录片片段试图在叙事体里引入现实层面。更不用提这种“俄狄浦斯”式的情节其实暗藏着一种思维模式,好像跨性别是某种悲剧性的性倒错问题似的。
丝毫不觉得主角是美少年,难看的要命!从来不喜欢这类题材,无论话题有多**,观念有多激进,手法有多先锋;作为承上启下的探索过渡,此片形式大于内容。
很难说这部电影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我更讨厌哪一部,就像很难说我更讨厌“女性彻底被忽视”还是“女性完全被物化”。我唯一能确定的是,女性符号由厌女的男人发明,如果有男人取代女性载体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毫不犹疑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