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澜春醒原名:Wild River,
《狂澜春醒》,也有译《狂野之河》,本名《WILD RIVER》,是美国电影大师伊利亚·卡赞 Elia Kazan的(美国)三部曲之一,知名度不如《SPLENDOR IN THE GRASS》(《天涯何处无芳草》(1961))和《AMERICA,AMERICA》(《美国,美国》(1963)),但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之作。1960年拍峻。 电影瞄准1930年代,1929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以及罗斯福针对经济危机的NEW DEAL计划都是关键词。田纳西州的田纳西河,由于时时泛滥成灾,并经历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洪水,因此建设水电站大坝,既是解决失业、发展经济的现实之需,也希望就此摆脱洪水的恶梦,当然也是我们异常亲切熟悉的手***会因此成立TVA(田纳西谷管理局?),专门负责该流域的整治事宜,及建设水电站坝,力图促进地区发展。但由于水位抬升需要淹没河流中心的一个小岛...
保守与进步的对立,卡赞拍得精确又诗意,落脚点总还是在爱情上,但枯树与老屋不仍有其美丽;另一边,《活死人之夜》里的那个美国图景也悄然抬头,故事线的分离把那种**与单纯的保守主义划开界限,显然卡赞自然无法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最起码他能做的事是铺张地暴露它。
有几场情感高度凝聚的戏(最后20分钟的室内戏不亚于《廊桥遗梦》)。真希望有高人讲好此类情节剧
影片主线似乎避免着**矛盾的发生,却又在对西部类型片的边缘跃跃欲试,背后应该是Kazan试图完整纪录**或**的意图;但就影片内容而言,本应有的个人与**对抗的矛盾、同工同酬种族的矛盾,或是30年代的**画像完全被片中爱情故事主线中和;
进步需要代价,由于建设水坝的社会经济原因,现**明就像洪水一般,吞噬了原始的大自然(原住居民)。用年轻的查克代表****,用年迈的妇人象征土地,查克认为社会应当进步,妇人认为自然不应受干扰,两者都有各自的立场,其关系和冲突推动了戏剧张力,构成了情节剧与社会经济学的结合。
原来关于水坝建设的争执,卡赞早就思考过。处理很克制,虽然最后小岛被淹没,但片中两方"势力”并没有分出胜负,老太以寡敌众不落下风。
这爱情看得我相当别扭,我只钟情于这老太太,她所说的一切我都无比赞同。
新文明侵蚀原住民往往伴随着不相符的野蛮手段。即使本片采用了文质彬彬的叙事,从本质上看,仍然是:毁了人家的屋、占了人家的地、杀了人家顽固的老人、顺带诱抢了人家年轻漂亮的**。
进步主义对世界的改造 拿走灵魂充入电流。。。做一个拆迁动员者很难啊 卡赞很克制
这片太不接地气的矛盾设置,让我十分不喜
对伊利亚.卡赞的导演能力,一直蛮欣赏的,又或者是因为喜欢蒙蒂,不管怎么说喜欢这部充满张力的影片。片中老太太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