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又名The Enchanting Shadow。1960年爱情、恐怖、奇幻、古装类型片,创作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李翰祥执导,并由王月汀、蒲松龄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乐蒂、赵雷、杨志卿、唐若青、郝履仁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60-08-17(中国香港)公映。
明末清初,山河离乱。落魄书生宁采臣(赵雷 饰)遍寻旅店不得,不顾他人劝阻落脚闹鬼的金华古寺。宁与古寺中的方外侠客燕赤霞(杨志卿 饰)相谈甚欢,后夜逢女鬼聂小倩(乐蒂 饰)。小倩以美**人,中计者无不被她的主人**树精姥姥(唐若菁 饰)吸血而死。小倩本欲加害采臣,但为其忠厚耿直感动,不忍下手,两人渐生感情。姥姥得知此事,势要除此二人。不得已,宁采臣求助燕赤霞,一场人鬼大战就此展开…… 本片获第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李翰祥
该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短篇故事。李翰祥导演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均有很高的造诣,可以说是后无来者。导演李翰祥在经营气氛上有其不凡表现,几场恐怖紧张的戏,在光色控制及配乐、配音上,给人以较大的戏剧张力。作为彩色故事片,布景华丽,颜色鲜艳。
宛如读罢笔记小说之绝妙好文,纵是人物粗线条刻画,结尾突兀,亦天然一段婉转**古意盎然。杨志卿有侠气,赵雷有书卷气,乐蒂有鬼气,唐若菁有戾气,皆恰到好处。小倩月夜**独行小镇,表现鬼气绝佳手段,比吊威亚不知高明多少
竟然用到了表现主义手法,李翰祥你真的太强了。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倩女幽魂》,看过李翰祥原版后才知道翻拍不值一提...
胡金铨是明式家具,宋单色釉,删繁就简,古意盎然。 李翰祥是元青花罐,清硬五彩,宫闱市井,以俗为雅
赵雷像纪委书记,是现实读书生的写照,有报效之心,有贪图闪念,心眼多,话藏半句。张国荣版则更多是赤子的善与真,与小倩兼有友情。小倩不及她自己的苏三**婉转。整体风格简直像从童年的小人书(有一本改自《聊斋》的《鸦头》)上走下来的
这个版本又古朴又精致啊!音乐很棒,用了很多theremin吧... 道具,灯光和布景非常细腻,很有舞台剧的感觉啊。
古色古香,充满古典韵味,相比于87新版,这部老版更让人喜欢。李翰祥和蒲松龄一样,在聊斋故事中还有一些别的表达,“国之将亡必出妖孽”、“往往人之可憎有甚于鬼者”。老妪骷髅猛回头,和希区柯克《惊魂记》如出一辙,巧合的是两部作品都诞生在1960年,中西大师的一次暗合,别样两生花。
李翰祥懂得收,徐克能放不能收,诗不如旧,电影也一样。
摄影、灯光、美工如同工笔画,一丝不苟,布景简陋。助导胡金铨大概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的飘逸空灵会被徐程二人拿来彻底翻新这部名作吧?那种魔幻的打光估计那时比较少见,小倩在宁房里,背后的窗户纸破得如同骷髅。听到惨叫,燕赤霞先来看宁采臣,亲疏立分。人妖之战呼应着人间的正邪。
乐蒂的长相约束了一代代的女鬼啊(笑)这才真的才子是才子,佳人是佳人,剑客是剑客,各自都是有规矩的。半段爱情故事,半段隐侠传说。**背景宏大但虚写,发案(?)地点精确且细置,一个鬼故事的“现实感”就产生了。宁采臣带着小倩骨灰赶路-->遭遇姥姥那一段好看死了。
7/10。李翰祥这版坐实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南明政权抵抗清军侵略的战乱时期,剑客代表对时局迷茫的隐居者,一段呤诗舞剑的表演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展露无遗,书生因心系国家大事夜难眠,带有强烈的文人风骨不为小倩的美色和财宝所**,姥姥是**势力的象征,书生在剑客的帮助下战胜老妖、和小倩结为**,暗示对中原人击败敌寇的期待。可以看出徐克的翻拍充满了敬意,连宁采臣和小倩定情信物的鸳鸯戏荷画及画中提到的诗,都是相同的。李翰祥十分注重**美学的含蓄庄重,台词文白夹杂、文雅工整,用音乐音效传达古寺的阴风阵阵,小倩对宁采臣的吸引在于大家闺秀的风范,棋琴书画样样精通,人鬼相遇的情感发展欲拒还迎,削弱了之后各改编版中刻骨铭心的绝恋成分,同时剑客战胜老妖的动作戏被有意简化了,没有构建出更丰富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有些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