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Bereg / The Shore
时长:141分钟
上映时间:1984-09-06(威尼斯电影节)
类型: 爱情
语言:俄语
地区:苏联 / 西德
导演: 亚历山大·阿洛夫 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
演员: 鲍里斯·什切尔巴科夫 纳塔利娅·别洛赫沃斯季科娃 伯恩哈德·维基
更新时间: 07-15 02:43
资源状态: 可播放
简介:尼基金是—名苏联作家,应汉堡文学***的邀请前往西德参加东西方作家“友好讨论会”。影片以尼基金到汉堡访问为情节主线,回溯了1945年反***胜利前夕,苏军炮兵中尉尼基金在进驻德国时同,当地少女艾玛的一段恋情。当时的环境使……更多>>
岸原名:Берег,又名Bereg、The Shore。1984年爱情类型片,创作于苏联、西德地区,具有俄语语言版本。由****·阿洛夫、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执导,并由****·阿洛夫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鲍里斯·什切尔巴科夫、纳塔利娅·别洛赫沃斯季科娃、伯恩哈德·维基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84-09-06(***电影节)公映。
尼基金是—名苏联作家,应汉堡文学***的邀请前往西德参加东西方作家“友好讨论会”。影片以尼基金到汉堡访问为情节主线,回溯了1945年反***胜利前夕,苏军炮兵中尉尼基金在进驻德国时同,当地少女艾玛的一段恋情。当时的环境使—对年青人的幸福不可能实现,冷战又把他们分割在两个世界。到了70年代,东西方实现了对话和交流,这对年近半百的情侣才得以重逢。透过主人公记忆的薄雾,银幕诗意地层现出年青的苏联军官尼基金和德国姑娘艾玛的爱情憧憬,以及多年后相逢时珍藏在内心的神奇**的**。影片结束时,尼基金怀着对艾玛的复杂而又痛苦的情感飞离汉堡,机舱中他心脏病发作,在梦游天国彼岸的幻境中死去。
本片共获提名1次:***电影节(1984;第41届) 提名:1。
试想一下,《43年》的大导演如果拍一部战争片,结果将是怎样?结果就是《岸》!影片**现了很多正面刻画**的场景。最后攻打柏林的那段场景**现了一辆真正的德军豹式G型坦克!!!那漆黑的钢铁身躯真是帅啊~~~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正的德军豹式坦克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也是唯一的一次,别说在苏联电影里,就是在任何好莱坞的二战大片中都没有见过。影片中各阶段的时间层次相互交织,把对过去的回顾表现得突出而强烈。许多场景**现时间上的交叉重叠,使这些镜头充满深刻内涵,即过去和现在是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使影片主人公始终处在战争环境和历史**的作用下。
“**民族主义都是无耻之辈的最后避难所。”
也只有苏联导演敢拍小女孩小男孩潜入水下去听敲钟。1985.11.20
**,水没过残破的教堂犹如***之境,在水面徐徐飘浮躺在船里的女主等待的不仅仅是彼岸的世界吧
水漫教堂第几层,伏听冰河潜水钟。镜中少女芳华老,时光彼岸不了情
原著里最动人的地方是亲历了理想主义友人的战死,还有战后数不清的厄运和社会变革之后,尼基金没有像新潮的欧陆文人一样遁入虚无,仍然在悲痛中仰望。改编突出了二战的伤怀和爱情,其余都淡化得不能更淡了,拍出了原著的美,但欠原著的苦涩。
很久以前看过,拍得非常唯美伤感,但现在想想这个题材。。。攻克柏林后红军战士和德国少女谈恋爱什么的,太违和了,不如去看看纪录片回忆录里当时红军**了多少德国**吧。
十几岁时看的吧,很多意识流的表达,加上超长的片长时间,看得云里雾里。却一直记得当中一段镜头:小男孩从很高的山坡奔下,大喊着一个名字(似乎是“瓦西卡”?),配着竖琴或大提琴的背景音乐,缓慢 空洞。 感觉又远又恍惚。
她在那一边,在彼岸,在崩裂的万丈深渊的那一边,而他自己则在洒满鲜血的此岸……他觉得心脏不再疼痛,他要和自己永别了,他在充满干草味的渡船上,在暖洋洋的水面徐徐飘浮,飘浮,快要靠岸,却怎么也靠不到那绿色的、天国般的、阳光灿烂的、使他终生充满希望的彼岸……
伏尔加与易北河隔空相望,为了能与你重逢恨不得再造一场战争~**意象不断交叉叠加近乎杂耍,反战片拍到这个份上,后**只能仰止了
诗意电影,纯洁的爱情,只有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