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台泣血又名The Last Tempest。1976年剧情、历史、古装类型片,创作于中国香港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李翰祥执导,并由李翰祥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狄龙、卢燕、萧瑶、姜南、岳华、井淼、苗天、杨志卿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76-02-21(中国香港)公映。
虽然此片故事电影和电视已拍过多次,但编导李翰祥在清宫戏的场面铺陈上别有不同,而且情节上也有改动,所以还是较有可观的。如西太后反对维新方面,改为遗老为保全功名和荣华富贵不惜长跪不起,加重她的责任感。光绪幽禁瀛台的出走之夜,西太后又带皇后夜访光绪,并有意还政于光绪。这些细节,使西太后更有人性的真实感情。但描写六君子的戏时过于简略,是影片的一大失误。
李翰祥拍清宫历史,总是这个毛病:抓小放大,经不起夸。片子前半小时可以当正剧看,后面猝然转向到宫闱**,浓墨重彩地描绘光绪帝和珍妃的爱情,结尾又捡起变法失败、谭嗣同就义的主线,结构上非常失序,是一大缺点。 制作方面,确实是邵氏的大手笔。瀛台、紫禁城等等内外景,没有不好的。特别是拍出了正阳门箭楼的背景,从街道仰拍箭楼,能见帝京雄壮威严,比一般棚拍的内景高级太多。 表演方面,卢燕饰演的慈禧和狄龙饰演的光绪帝都非常出色。因为卢燕演得太好,后来又在电影《末代皇帝》里出演垂死的慈禧。比较惊喜的是岳华饰演的谭嗣同,有冲劲儿,有魄力,舌灿莲花,讥儒骂道,岳华把这些人物特点都拿捏住了,人设很到位。还有珍妃的饰演者萧瑶,人长得娇媚袅娜,演技也上得台面,只是后面很少有影讯传出了。
谭嗣同确实爷们,不过他与光绪、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注定是个悲剧。按谭嗣同这个性参加兴中会更合适。卢燕版的慈禧没有那么被**,不怒自威,确实有水平。
邵氏的棚內景層次一如既往地豐富,而拍攝當時距1898尚不足八十年……珍妃不重要,那慷慨激昂的譚嗣同才是最吸引人的,與光緒在暮色中對望真是多少怨念。
《倾国倾城》原班人马续集姊妹篇,略逊于前者,儿女情长部分略拖沓。看完又佛了,一切因果都不是偶然,光绪优柔寡断、儿女情长,维**在一群老狐狸面前稚嫩莽撞,历史仿佛就该是这样一步步向前。可这,“我自横刀向天笑”也好,瀛台泣血也好,毕竟功不唐捐,大清亡了,中华民族还在。
与《倾国倾城》一脉相承,把李莲英拍成魏忠贤,实在过于离谱。明治**和彼得大帝与清朝列祖列宗的画像共处一室,也是天方夜谭。还有一个大bug:外国公使夫人出入紫禁城,尤其是美国公使夫人还给西太后画油画,以及洋化的德龄公主入***是辛丑年后的事——慈禧在心理上对洋人畏惧了。 本片唯一比较接近正剧的戏,可能就是谭嗣同结尾「请自君始」的慷慨陈词。虽然整体故事比较狗血,卢燕的慈禧还是有不少看点,10年后在《末代皇帝》里再续前缘。
续集时间未过半,百日维新大**便已过去,剩下部分对刻画光绪与珍妃之间的儿女情长有些多了,徒增乏味。这部里的慈禧其实多了几分人情味,当光绪所做之事未波及自己时,她还只是听之任之,但当伤害到自己时,立即雷厉风行,重新执政。也只怪光绪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这样的君王空有雄心壮志却被禁锢在情长情短之中,难怪结尾谭嗣同在离开大殿时遇到试图逃跑被抓回来的光绪,百感交集,从诧异到无奈再到恨铁不成钢表现得极其生动。tips:1.萧瑶很漂亮;2.戊戌六君子之一由吴孟达饰演,不过戏份寥寥。
刚好在看戊戌变法的历史,看了这部《倾国倾城》的续作,史实加合理想像,卢燕的慈禧,狄龙的光绪,一板一眼中透着神彩,怎么看怎么喜欢。清的覆亡不是偶然,谭嗣同那番慷慨陈词有触动,但让**的只是一个老**?
谭嗣同和康有为一出场,惊呆了,这不是西门吹雪和中原一点红吗?耳畔又响起熟悉的旋律:西门吹雪(康有为)吹的不是雪,是血;他一层不染,剑尖上的血如梅花,他对说谭嗣同说,维新不是要**,而是要花钱。中原一点红(谭嗣同)还是板着他那张木讷的脸,冷冷回应道,但是**就像**遇对了客人,***是可以友情赠送的。噫,李翰祥让两个剑客表演爱国志士的惺惺相惜,不愧是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四星半~ 戊戌变法那段历史,演绎的相当厚重 狄龙卢燕狱前分别那段狄龙汪汪的眼神,刘慧玲的宫**很有感染力,最绝的是岳华的谭嗣同,最后那段义愤对峙慈禧决然慷慨就义真是让人愤懑
憋屈小皇帝又被热血大丈夫抢了戏。小包子真是玉人儿小可人儿啊(原谅这个花痴吧)。“狄龙的光绪,不做第二人想。”师太我就当你夸他演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