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侧风之忆 / In the Crosswind
时长:90分钟
上映时间:2014-03-28(爱沙尼亚)
类型: 剧情
语言:爱沙尼亚语
地区:爱沙尼亚
导演: 马尔蒂·黑尔登
演员: Einar Hillep Ingrid Isotamm Laura Peterson Mirt Preegel Tarmo Song
更新时间: 10-12 13:17
资源状态: 可播放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更多>>
横风之中原名:Risttuules,又名侧风之忆、In the Crosswind
根据爱沙尼亚**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苏联对爱沙尼亚的吞并以及报复性流放、处死50多万爱沙尼亚人是****政权千千万万灭绝人性之事的九牛一毛。面对沉重的历史主题,本片竟抛弃传统叙事风格,匠心独运地采用独特摄影手法,以油画般的定格场景展示失去自由的爱沙尼亚人所经受的屈辱折磨。大胆巧思让人钦佩。四星半
桑塔格说形式要大于内容,内容才得以表达,而不是被表达。反常的形式让故事得以自然地流淌,像一首忧伤的古典长诗。苏**浩劫碾压过她和无数人的生活,从此与她一同躺在苹果熟透的秋天的那个男人,只能横风中再见。中国完全也可以拍一个,可惜拍了也不一定好,好了也放不了。结尾太煽情,我就喜欢煽情
1.被驱逐出自己故乡土地、家园和亲人的人,就好似稻**一样有体无魂,移动的镜头扫视静默不动的人们,悲伤在其间弥漫;2.等待着一场横风,让相距甚远的两个地方下的思恋可以相遇。
作为一个年仅28岁导演的**作,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抽离演员们对白和动作并加强环境声的同时,用缓慢流动的真假长镜将一个个场景变为造型艺术,给人感觉就像在看**的黑白油画或摄影作品,一开始还挺新鲜,随即让人感到单调枯燥,情感表达也受制于形式,只能靠配乐煽。
我们只能在横风之中,听见以前发生过的声音碎片。眼前的画面是被推迟了的,我们首先却听见了声音的到来,这无疑是对真相迟迟到来的一种暗示和映射。在苏联实施种族清洗的时期,多数周边东欧国家的人民还来不及看见自己亲人的去向,已经身在异乡不见了踪影。当多年后收到迟来的信件才得知被处死的消息,难以想象,怀有希望的念头是如何被凌迟的痛苦。
可以说导演手法先锋,理念大胆,也可以说叙事方式过于懒惰。镜头穿过定格的人物和场景,以纯粹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沉重历史下的人民每一处痛苦的细节。画面很有美感,细节考究,看得出每一场景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彩排。不知道为什么,观影过程总是想到阿巴斯的《24帧》,同为实验电影,《24帧》更接近电影本质,是致敬,是返璞归真,而《横风之中》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偏离了“电影”的范畴,更适**为美术馆电影吧。
1. 导演胆大,用这种拍摄方式,几乎静止的画面,来呈现历史,仿佛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去看那已经定格的过去。2. 59万,跟我国比起来,哎,论及统治、奴役术,我国乃宇宙第一。
资料馆1.4 用静止的时间、运动的影像将书信影视化,形式上别具一格。所构成的三维画卷有着强烈现实主义风格,展现苏联对波罗的海**种族***的**。同时书信所展现的情感和思念,被残酷的现实、无尽的时间所溶解
机缘巧合,正好前两天刚看Ruiz的《被窃油画的假设》,所以静止世界中运动的镜头没有惊艳到我,反而是开头淡淡的钢琴声配乐的甜蜜回忆更让我轻松喜爱~虽然不恰当,但太嫩的导演对于一种技法的单调使用让我想起如何区分儿童涂鸦和现代艺术:前者技法单一,后者多种技法同时使用并能够保持形式感统一。
光影构图一流,令人震撼、悲痛的实验电影,偶然为之,可也。关键是这还是导演28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