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青年又名Factory Youth
影片分四个部分,工厂、青年、故乡和日记。“工厂”部分是以凝视的方式观看工人的一天;**“青年”则是一些碎片,从对命运的茫然到对命运的无奈,工厂青年们似乎生活在某种“天注定”中。而“故乡”已经成为他们拍照的背景。他们是故乡的“游客”,是土地的“游魂”。真正触及内心的是将工厂青年变成我们自己,“日记”的部分记录着崩溃与炼狱般的折磨。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无处可逃的空间之中,甚至**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喜欢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冲着第四部分那个姑娘加一颗星。现代工厂,本来就是一个人和机器的界限十分模糊的地方,人只有变成机器才能完美适应这样的地方。管理者只需按一下按钮,生产线就会加快,所谓的“堆机”会像铁刷子一样刷去工人头脑中的想法。思考是多余的,个性是多余的。**就是谁更像一台机器。
平行宇宙里,工人阶级抄起手机,反手拍死导演。
四部分结构可见导演想得多,呈现出来却特别粗糙。完全可以再简短一些,也许导演想要以纪录片的方式重现工厂青年的枯燥生活,但是,太长了。比之徐童三部曲里最差的「麦收」,有很多相似性,却各方面都像学生。第一败笔是独白,应该是留白。第二败笔是日记,是想告诉**压榨学生和工厂青年没区别吗?
有点散,有点泛,有点失焦。“诗意”的乱入,导演的自恋,都显得娇柔做作。郭老师的家长作风我很不认同,但因此引出的结尾很赞,这就是纪录片**的悖论吧。
太长,在我看来妥妥可以剪到120分钟,不过内容上还是不错,引人反思
看的五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观感极差,大量冗余镜头以及中间从《故乡》的部分开始严重跑偏,镜头感很弱,导演的旁白与个人出镜解读都非常影响纪录片的纪实感,想要关注工厂青年这种社会群体的状态和属性,但想讲的东西太多,反而完全抓不住重点,以及作为一个曾经的工厂青年,导演拍得太不立体了
一個怎樣的紀錄片導演會把自我暴露的部分放這麼多進片子裏啊……大開眼界。以及這個題要做好真不容易,車間讀詩集那一段還行,片頭環境渲染中整飭的鏡頭到位。多說一嘴,繁體字幕裏的錯字看得我眼疼。
本就没有期望 但没想到看完这么让人生气!拍得不好也就算了 后半部分开始跑偏也算了 可是最后一个部分简直是对自己学生堂而皇之的精神**和** 学生明明是不同阶级背景身份的人 怎么可能表达出工厂青年 为什么不拍工友的视*日记 导演还要为自己** 生气!!!
除了所謂「吸睛」的議題之外,其實導演幾乎用了一種非常野蠻的方式:在最後章節讓攝製組兩個小姑娘進入這個康佳工廠做流水線工人工作,然後用日記的方式去每天記錄感受,然後從第一天的生動活潑到第十二天面對鏡頭崩潰。導演說,這是工廠青年的困境,也是他的困境。導演段位其實很高。
镜头极其拖沓,开篇六分钟在流水线上缓慢游走就已经把耐心耗光了,想文艺却文艺不起来,想深度却也只是浮于表面,很普通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