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时代又名Sensitization Age
马一鸣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当了摄影记者,梦寐以求搞一个自己的影展。一鸣要在身边寻找美,想用**来探讨现代城市人的困惑。搞根雕的老艺人许老伯建议一鸣和他去深山观察山里人的淳朴和乡野之气。一鸣实现了老伯的遗愿去了大山,并开设自己的影展,遵循报社主任的提议,以山村作品为主改换影展主题,影展果然取得了成功。一鸣终于摆脱了城市的喧嚣,徒步****,去追求美的真谛。他终于成为一名有为的青年摄影家。
几乎被遗忘的第六代导演阿年的**作。文艺青年(《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在**和美女间徘徊的故事……浓烈的90年代风,穿插在影片中的“**音乐”(如《潇洒走一回》等)似乎对贾樟柯有所启发。
前半段背景音乐 广播音衔接的还可以,其他一般,
九十年代艺术青年的迷茫,个体固守理想与经济腾飞**的格格不入。杭州取景拍摄,留下了当年西湖畔的**风貌。 最后收尾的情节安排有些无语,围绕在男主身边产生恋情的两位女性居然都是**,只不过一明一暗而已。争吵的矛盾点是办影展的经济来源问题,和接受**出资相比,变卖祖上传下来的古董相机就更理直气壮吗?无非是软饭男和败家子之分。而在与年长**的交往,从一开始就经常到人家私宅里同吃同住,结果到最后还不承认目的不纯。只能说,确实挺存在自身矛盾性的。
我觉得电影反映最大的难题不是当代青年在社会里的挣扎与选择,而是一鸣在**和美女之间抉择。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影片对广播节目和流行歌曲做了拼贴式使用,此前《顽主》曾在片头这样用过,但此片全片几乎都以广播节目为配乐和背景音声源。影片对90年代初的青年生活和心理有所关注,男主在金钱和情感两个**之间摇摆,无一所得。他的愤怒是莫名燃烧的无名火,也许和片头广播提到的某件事有关。故事情节和配角的故事线碎片化发展。戛然而止的结尾也有烂尾之嫌。
三十年前文艺男青年的矫情和迷茫,运气好到身边围绕的大都是好人,告别矫情、走出迷茫终靠自己,电影中他还没有。导演首部长片,有导演和编剧自己的影子。为首作以及让更多人能看到,打三星。
我们还曾经有过这样的电影,它关注当下的**,聚焦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那些牢*、困惑、不满、傲气,都在一代代的重复。但现在没有人再去注意了。阿年对声音的运用绝对高级,这可比《小武》里有音乐代表**早了4年,而且更高级。
这才是真正的小**,真正的青春片。
#小西天 有灵气的都市小品,关注**,关注青年,关注梦想。感光意味着化学反应,可以说是蜕变,也可以说是变质。对感光结果的不确定,常常令人游离两端,陷入*繁的困惑和内耗当中。马一鸣就是这样,他的每一次感光都伴随着冲动和冒险,像个不看参数的孩子随意按下快门,任由自己暴露在未被控制的**强光之下。导演用极其文艺的摄影创作者设定,掩盖了这种曝光的残酷性,也掩盖了主人公更为深刻的内心矛盾。所以,整个片子既与摄影有关,又与摄影无关;摄影展既是主人公远行的跳板,又是他空虚灵魂的集中显现。映后导演倡导青年做“感光的人”,可参数毕竟越来越复杂,底片也毕竟越来越昂贵了。 ps.马一鸣第一次遇到田忻,就连拍了五六七八张,是胶卷不要钱吗…
With WF。迷茫的青年,变化的社会,理不清的疑惑,找不到的自己。背景音很多90年代知名歌曲,氛围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