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岁又名When I Was Three
这是一部关于儿童成长的纪录片,大俊和小美是一对兄妹,几个月前,他们的妈妈去上海打工了,留下他们俩由爸爸和爷爷来照看。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日子,孩子的生活少了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却获得了更多玩耍的自由。热爱动物的孩子,珍惜粮食的爷爷,即将消失的手艺人和**家养**,小美的三岁,从这里开始,在这里成长。 This documentary concerns the growth of a particular child. Dajun and Xiaomei are a pair of siblings who live with their father and grandfather after their mother went to work in Shanghai.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a motherly figur...
想看到更多關於老爺子和狗狗的東西。一路看下來,真有點不忍心的感覺。
朋友季轩(豆瓣id静止的流水)作品,出乎意料得饱满,**了一个三岁的小朋友小美一段时间的经历,她还有一位长得挺帅的小**、有点大大咧咧但还算负责的爸爸、对粮食有着非凡耐心的爷爷,这主要人物都是比较典型且有看点的。选取的素材平淡但不失有趣:哥妹吃饭、看电视、赶集、**赶羊跑到主人家里邀功“我们几个小孩厉不厉害”,感觉农村小朋友自理能力强好多,自己吃饭上蹿下跳、摔一下也不哭。整体节奏有点散,但不俗气,毕竟孩子的生活确实就是这样想起一出是一出的节奏感;后半段引向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状况,但也并没有要深挖的意思,依然聚焦在小朋友的那点小心思。小朋友对镜头没什么特殊感觉似乎完全习惯了它的存在,这是一个**势。从片中也是真看出农村和城市生活状态的依稀根儿上的不同,挺有意思。
作为一种生活状态伴生的直接电影意识,年轻作者最应该尝试的一类纪录片,延伸观看推荐姜纪杰《二十四》,但是这部亮点更多,满星支持。
小美太鲜活了,鲜活到一时半会你都分不清电影如此打动人是因为导演还是因为小美.鲜活到多苦的日子都变得甜甜的,然后你跟着傻笑...... 鲜活到小美, 大俊和爸爸一起生活的这幢家徒四壁的房子里都透着**和温暖. 鲜活到让我忘了其实我是心酸的;是难过的;是无力的...... 但是那些细节总会叫醒****在土里捡起来的玉**,爸爸不舍摔破的玻璃杯,小美喝完吐进之后最后还是喝完的凉茶,等着芋头的光脚丫,满身鸡*和黄泥水的衣*,拿着电话默默说出:“妈妈,我想你”的大俊,和过年并没有回家的妈妈,还有疼爱家畜家禽的爷爷和爸爸……笑着笑着,想到这些,你不由得鼻子一酸.
会唱上山打**,会唱两只**,通俗儿歌都会唱,还好不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导演说加字幕是他的妥协,还说「创作者不该太残忍,也要善良。」
在离别,但不知道离别,在思念,但不懂得思念,只有吃饭、睡觉、玩耍,捣蛋、挨骂,然后继续玩耍。 不知洁净与脏乱,不懂贫穷与富足,但知道地里可以长出萝卜,成熟了就可以***吃掉,妈妈回来可以带来好吃的与小动物,小狗或小兔子都行,就可以破*为笑了。 然后就这样悄然长大。
昨天在“其间”The *****观片。心中反复涌出“厉害了,我的国”。之后的交流分享真有拿苦难当猎奇的观众,鲁迅和胡适说的都没错……
朋友的作品,看的过程会想到沙青的《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母亲处于缺席状态,父亲陪伴年幼的孩子,度过再日常不过的时光。在《我三岁》里,导演的镜头是贴近的,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被冻得通红的脸,亮晶晶的眼睛,吸溜着鼻*,时而开心大笑,时而流泪哭泣。很受触动的是孩子与母亲在床上的通电,母亲在外忙于奔波生计,孩子希望她能回来,并给自己带一只小狗。在结尾的镜头里,小美躲在车的后面,两眼不断地瞧望远方,又用手抠着车,有一种期盼着什么,但这期盼还未实现的惶惑、犹疑,事实上结尾的字幕也证明了:妈妈过年并未回家。导演在本片里始终采用和孩子身高等同的低角度镜头,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他和那些孩子都是亲近的。
2017-11-18,我三岁,大堂妹出生,之后几年大抵也是这样的生活吧,只是不曾有人记录下来。小堂妹三岁时,曾为她拍了许多镜头,晃荡得厉害,不成文,也不忍心删。提萝卜那段最有味道,要是挪作结尾,不知效果会否更佳
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出乎意料的好,非常娴熟的拍摄和剪辑。拍的很亲切,镜头消失了。两个人看着电视吃面条、拔萝卜、遛狗、集市看鱼、钻水管...很生活,很自然。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个很强的主观意图,只剩下了记录...结尾拍得挺美的。有一点思考:农村贫困的有那么多动物陪伴的童年和大城市里鸡娃的童年,孰优孰劣?贫困却健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