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的声音又名Lonely Voices、A Solitary Human Voice
三十多年前,切尔诺贝利发生核灾难时,Maria已50多岁。她的村子被划在了三十公里禁区的范围内,她和邻居们都被禁止生活在自己的家里,被遣散到很远的地方。Maria故土难离,便和几个姐妹偷偷地回到村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当我遇到Maria时,她已经八十多岁,整个村子就剩下她一个人,和她一起偷偷回来的***相继去世。 我把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人物访谈的内容重新剪辑,塑造一种老人家“回忆”“内心回响”“梦呓”的情境,展现核悲剧发生给人类造成的深深地苦痛和无法挽回的内心创伤。
严肃讲,不管是什么文学大师和作者的口述文献和访谈录,其内容都已经历记忆和文字的双重作假,但在赵亮这种纯固定对老人面目身形的特写之下,即使是受损8K画质,它仍然最接近真相。不舒*可以把字幕部分当剧**看。
B·e·h·e·m·o·t·h里手法的延续
宛如梦呓般的话语,是深藏于心的惨痛回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无助者的孤寂之声,**于此的历史真相,是一具具血肉模糊的残破肉身。
并不是所有的静帧摄影都可以是美术馆电影。无论是蔡明亮还是阿巴斯,他们都把声音设计和人物行为当成电影叙事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赵亮延续了前作《悲》的创作观念,但和其差距甚远,不仅不够精妙、犀利,且陷入学生腔感。拯救这部***纪录片的是“恐怖片式”音效。#IDF2018
3.5 “为什么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爱呢?”将角度浓缩到爱上这个点比较喜欢,讽刺隐喻东西很多,但是某些地方设计有点刻意。
赵亮在这部还未完成的项目中所呈现六分之一的记录片中另辟蹊径选择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式,在记录本身的影像与文学中找到共通性,将两个不同属性的创作融入于自己的记录影像中,导演选择记录的影像人物和**一如导演以往人物特性都承载沉痛和悲鸣的过去,片中的Maria长久的在镜头面前凝视,她心中的苦楚或许无法言语和表达,这些被迫留白的情感,赵亮选择手法上延续了《悲***》表达方式,将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人物访谈的内容重新剪辑映射到了Maria这个被记录的本源,仿佛是影像与文学之间建立了还原与投射,真实与想象兼容,此时此刻Maria不再是个个体,她代表一段历史和进程。
有时候无声却能表达更充沛的情感,导演对老人的特写,不长的字幕,不知不觉中牵动我的思绪
画面虽然说是有冲击力 但是长达四十分钟的静帧式影像拍摄 着实让人欣赏不来。
镜头只有两个场景,老人和公共场所。 看到讲述她女儿时,才确定是《切尔诺贝利悲鸣》里消防员的妻子,那么充满活力,**的令人敬佩的女子。老了,成了所有老人一样的样子:无声无息、没有活力、静静地看着活着,好像在没有生气的思考着什么。就像脱落、废弃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