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星·人原名:Dog Star Man,创作于美国地区,具有英语语言版本。由斯坦·布拉哈格执导,并由斯坦·布拉哈格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
评论者认为,该片与其说表现了某些社会内容,不如说是作者关于电影媒介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勃拉卡其曾表示,他尝试的这种“断念片”,就是要用**作为人们的交流媒介,表现一种“原始感受”。
美国实验电影人Stan Brakhage:斯坦·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1933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城,后在圣弗朗西斯科美术学院学习。他于1952年开始制作电影,是“新美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实验电影史上著名的先锋派导演之一。1958年,他和简结婚,并和简有了5个孩子。他在圣弗朗西斯、纽约和许多先锋派艺术家(Avant-garde artists)一起从事先锋艺术创作。1970年,他到***艺术学院任教。1974年,他完成他重要的抽象作品《光的论题》(The Text of Light)。1986年,他和他的妻子简**,并移居Boulder任教。在那里,他和Marilyn结婚,并生了两个孩子。他的很多作品在****电影节上得到承认。最近,他获得美国国家图书馆的荣誉,他的影片《狗·星·人》(Dog Star Man)入选美国国家电影名册。2001年,他的6部新片入选第58届***电影节“新领域”单元。由于布拉哈格本人在实验电影史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介绍他的这六部新片。 《耶稣三部曲和规则》The Jesus Trilogy and coda,16mm胶片拍摄,片长20分钟。
以神的名义,影片开始是复杂多样的形态和变换的颜色所构成的一个复合物体,该物体连续不断的摆动,就象风穿过飘落的树叶一样。年幼的耶稣开始时伴随着淡蓝、淡红和金**斑点装饰的“树枝”形态的复合物体,一起运动下去,将会出现对比鲜明的景象。规则:受难的**在这三部曲里包含了最容易命名的形态,即它是一部美学总论,也是强调了耶稣被钉死十字架的影片。 《奥柯玛线》Occam’s Thread,16mm胶片拍摄,片长16分钟。
这是一部关于奥柯玛简略的**电影。一根摇摆的黑色直线逐渐变成稳固的立方体,虽然常常纠缠在一起,还是垂直的拖着穿过影片的画面,间接迂回的穿过一套手工绘画的形状,有一部分好象毁灭了,有一些隐到黑色的斑点中,或者隐藏进**的外面,最后,这条直线好象被强光样的空白切断。影片开始是用灯光把一处黑暗的场所照亮,从画外走进一个正穿着半透明衣*的女舞蹈演员。她的舞蹈动作设法控制住手臂、腿和脚,做出**模仿的舞蹈,接着她走到前景比较醒目的位置舞着。
这是一部手绘和后晒(胶片)的电影,开始画面向上喷出象厚羊皮纸被撕碎的碎片,并向外出现了立体山水、花园、大厦的外景,就象一座城堡。接着画面以**为主,伴随植物的绿、树叶的绿,如花状的深**、血**的色调,出现了内部的走廊和房间,好象亮着枝形吊灯和枝形台灯的火光,最后半个画面燃烧起来,爆炸声,还有几分回音,是一种**的电影。第一首情歌利用轻的透明组合物和可以很快跳跃的画面,经过手工绘制的精巧复杂的晒印工作,建构起独特的电影画面。两个清晰变化的实体物不断的分离和接触,重复交织纠缠在一起,以丰富的表现***。
Stan Brakhage今年3月9日去世。
8.3/10。影片通过摄影、剪辑/叠印、运镜、负片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对画面的选取做的很好,因为这些画面往往极其抽象直观的信息量极小(当然也有一些画面过于具体。扣0.2),这样就能使本片的「影像元素对位」真正编织出旋律,而不是类似一些戈达尔电影(《新浪潮》《爱的挽歌》)那样造成信息量过载。可惜的是本片完全无任何声音/音响,相当于直接放弃了影像作为视听艺术的听觉属性,导致影像的力量大大被限制,扣1.5。
As I Was Moving Ahead Occasionally I Saw Brief Glimpses of Psychedelia…
it’s a torture to watch it when sober
(不大恰当)这样的电影相当于“注射多巴胺”
《狗.星.人》分為五大部分:前奏是關於日與夜的夢,第一部分是關於攀爬雪山的過程,第二部分是關於誕生,第三部分是關於性愛的白日夢,第四部分是複合的崩潰。
感覺沒有音樂的話就完全是無趣的法國人創作一顆Mais😊
这部没有配乐可惜了(话说我当时在还没看之前以为这是部长片,结果是个短片集😂)
满影院的呼吸声。。 @ Anthology
已配合suede的《dog man star》食用。 “Whiplash caught the silver son Killed the sad American Crashed the car and left us here”
雖然對於這種實驗影像認真就是輸了,但越回想越有股高行健《靈山》之感。前半部是一種登上雪山的視覺及腦中的狀態擬仿,到了後面這個登山行為也只是一個人類必須尋求超脫或放浪形骸的一個麥高芬。嬰孩畫面宛若又看了一次《2001》,在不斷抽蓄的影像中也確實感受到那股彷彿回不去的掙扎。無聲絕對也是這部電影唯一的觀看方式,非理性的剪接本身就是埋葬所有情緒的暗示。一個人未說出口也說不出口的獨白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