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无旁原名:Des Hommes,又名Home Front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通过老兵的言行,描绘出**历史中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故事发生在2003年,**勃艮第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索朗琪即将迎来她60岁生日。此时,阿尔及利亚战争已经结束四十年,当地参与战争的老兵们对过往也一直缄口如瓶——直到他们的战友,索朗琪多年未见的**福德瓦突然现身在妹妹的生日派对上。殖民战争的恐怖回忆开始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自己同时在阿尔及利亚以及**生活(过),看本片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很多事。一个好友的爷爷当年参加过那场战争,在他小时候爷爷****了。在克莱曼那本《道德的重量》里,一位当年参加越战(还是二战?)的美国士兵****了一个投降的敌方医务人员,因为要“**”。本片中战争亲历者们后来回归故里过“正常生活”,但是因为PTSD,他们无法与周围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讲述他们在**上的所见所闻,那非人的无法用言语描述甚至无法想象的一切,而周围人很多时候也不愿听到那些可怕黑暗的事。这让我对于自己要成为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而感到鼓励,希望之后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永远愿意倾听的人,因为愿意说出来或者能够说出来,对于经历创伤的人,已经是非常巨大和艰难的努力了。
**以缓慢节奏推出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伤痕电影。前面关于当下的故事以及德帕迪约为支撑的暴躁行为场面实在过多,后面给出的探究ptsd成因以及引发的战争过往,就再是精彩也就不好得挽救。战争创伤和老去后的孤独暴躁之间,那些失去的中年岁月,才值得展开说说嘛。
#24th SIFF# Cannes2020入围。阿尔及利亚战争创伤题材。**质感做得是挺好的,全部结构在书信和回忆里也是挺有想法的(用了应该是五种旁白人称:年轻伯纳德,年老伯纳德,年轻表弟,年老表弟,妹妹)。不过一来就是,这六十年代往事到老年才拿出来开解,早干嘛去了,开头德帕迪约这段,既演得过火,又喧宾夺主……二来这个高密度旁白在很多时候显得十分聒噪。有些声画叠用的时刻不错。对战争和殖**义的讨论还是挺先进的,尤其是用阶级问题来结构战争批判,以及把阿尔及利亚战争和一战、二战通过记忆-家族记忆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感觉就材料而言做一个纪录片可能更合适……
对于不那么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 看完总觉得就非常的厚重 插叙和旁观者的叙事角度来拍纪录片真的是我喜欢的风格
一段残酷复杂的历史,影响了一大批人的一生。可以是“大历史”的鸿篇巨制,但在今天小历史背景下,怎么讲出厚重感、纵深感、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这个片子基本做到了。多角度叙事结合不**的发音(环境真实声)与画外音(心理声音旁白)相互交织,一笔一笔,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真实历史**的融合,一层层、一笔笔,让“历史”如油画般厚重起来。如果场景再大一些、群像再复杂立体一些,应该会更好(小历史背景下成长的人对“大”的把控已经有些弱化)。从历史本身来说,我才了解到、原来阿尔及利亚战争这么残酷,本地人、欧洲人曾经历过这么残酷的事情。
3.5。那些年轻人一开始的时候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参与到“战争”中来,这恐怕是整部电影最让我唏嘘的。只要和平年代过久了,战争就会披上浪漫的面纱出现在大家面前。
我觉得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值得探究的,那些退役下来的老兵,因为战争心灵所遭受的创伤在其以后生活中难以弥补,也无法向身边人诉说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但整体感觉内容不够有深度,拍的有点肤浅,整体评分3分上下
比预料中好看,带我们侧面观察阿尔及利亚战争
可以说是很一丝不苟的改编了,关键的点都拍到了,也有努力在做视角转换(但未免太*繁混乱了),monologues的部分照搬书目文字而且还分割了当时的Bernard和现时的feu de bois。要说来Mauvignier的书是很不适合影像改编的,尤其是用这样平铺又试图模仿书里**写作手法的方式,如果一定要说的话Continuer可能稍微适合拍一点…但是故事本来写得太好了,所以电影拍得也没什么不好。
这么多老戏骨都撑不起作品改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