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漁歌又名Ballad on the Shore
「海上尋魚覓活,岸上憑歌記情。」 小島之上,海風吹散老人的白髮。黎連壽口中哼著輕盈自在的漁歌:「大船拋住沱濘頭誒,舢舨送郎賴氏州呀,咪俾東風吹窒你妹娘裙尾呀,細魚投胎潡肚白呀,燈盞無油誒是黑岩……」隨興變奏,調子重覆,與海浪聲載浮載沉。海上風物,生老病死,漁歌歌者唸唸有詞。塔門黎氏靠捕魚維生,漁歌自古口耳相傳,但現在已難覓知音。黎伯生於戰前,與太太結婚六十餘年,是香港少數 精通漁歌的水上人。子女無一從事漁業,也未曾經歷驚濤駭浪的生活,對父親的歌藝竟然未有所聞。城市之中,昔日漁民黝黑皮膚仍沾滿海鹽。有人以漁歌表演,在社區教育兒童;也有人以漁歌傳道,敬拜上帝。漁歌成了這些水上人心靈的避風港,回首艱苦的前半生,竟能憶苦思甜。日子久了,漁民記憶褪色,漁歌從海上飄到岸上,沉澱成安撫心靈的淡然之音。 同場加映導演最新剪輯從未曝光的《漁歌音樂錄像》。 1 Sept...
細膩的文化專題類「報道文學」。
3.22@king‘s,看友鄰小島騎行動態想起,是影展第二喜歡的片子,非常可愛和有意義的片子,推薦。
学校放映。97分钟。开头半小时比较平淡甚至枯燥,因为全片的主题“渔歌”,并不怎么好听。亮点是故事发生地是我去过的塔门岛,亲切惊喜。后来渐入佳境,拍摄手法一般,但是故事内容难得。黎伯**先后去世,更是令人感慨。渔歌本身在船上唱的,而今只能在岸上听,岸上也没几个人会唱了。工业化**抛弃的人和事,幸亏有纪录片保留一部分。船上的波光粼粼、朝暾夕月都那么美好,但是住进楼房的渔民也说船上不是人过的日子。 片中还有几段五六十年代的黑白渔民影像,很珍贵。 叹歌是丧礼中的歌谣,受访者说,喜事唱的歌可以录音,丧事的则无人录音。想起我爷爷出殡时**也唱了一段,开头是:人呐,你。后面的我则听不清,很久之后,我问她唱了什么,她说没有唱。大概是不记得,或是不自觉地去实践礼仪而已,**虽健在,这段叹歌我却是永远不得而知了。
题材值得给很高分,而不足的地方是导演介入过多。
有些文化,离开那个环境,就算有字记载,后人没有历史经验,便也难理解了
紀錄片對文化承傳的重要性,想了解漁歌不止是文字及聲音,還有歌者
沒有想到nowe買了這部的版權 挺難得的表達
是一部很感动人的纪录片,导演四年(没记错的话)持续的拍摄,和对象之间产生的家人般的亲密关系,让整部纪录片在结尾慢慢走向**。个人觉得,单纯的拍摄唱诵渔歌虽然很原汁原味,但是确实会让年轻一代觉得稍显无聊,如果能在纪录片中配上一段和渔歌有关的很好的镜头,或许能让观众感受到渔歌整体的意境。但总体来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那种别舍离的情感很到位。
看了特殊放映版,導演平易近人,對如何與拍攝對象建立關係很有啟發。整體一般,把本來很美的塔門拍得很平庸,竟然說一開始想拍牛。。黎伯夫婦先後逝去讓人唏噓。葉教授那一段是全片最有故事感的地方。剪輯和故事的flow不夠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