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闯客又名Long Live the Soul
2020年“短视*+直播”的电商新态势异常火爆。浙江义乌,这里没有顶流的网红明星,却因“9.9元,包邮到家”的报价模式一时间吸引了无数草根底层,也被誉为“草根逆袭的天堂”。 “不仅带您走进品的源头,更要通过品带您走进中国小人物精神世界的源头”——源头哥。 源头哥是一位在义乌拍摄短视*带货的“草根导演”。与义乌当地主流的“9.9元,包邮到家”短视*风格不同,他怀揣着成为“中国抖音届周星驰”的梦想, 立志要通过短视*展现中国小人物的精神世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理想的蓝图在资本的大肆入侵下几近渺茫。彷徨之下,他重启了一条寻觅之路。在精神追求与爆单变现的徘徊之中,他究竟该何去何从?
#16thFIRST# 比较常规工整的人物纪录片,可看性强,但对于素材的组织似乎还差一点连贯性。另外源头哥在短视*镜头外的生活,团队中其他两**个人情况,这些内容似乎都着墨较少,导致人物稍微有些扁平,他的逆反、格格不入,以及自身的痛苦根源,有些难以共情。对于我这样不看短视*不看直播不了解相关语言体系的人而言,似乎很难不带着某些刻板的观念**。整体作为毕业作品来看的话,还是推荐的,某些瞬间也提供了窥见当下社会一角的一扇窗口。
纪录片拍得不错,虽然里面的人我都不喜欢,我也厌恶短视*,看完心情很复杂。短视*带货门槛低,但上限也很低,虚无缥缈的流量、名气让他们对现实和自我认知产生了错觉。本来就是一份为了赚钱的营生,“源头哥”总标榜自己艺术、情怀、良心就扯了,人总不能既要又要吧,就片中呈现来看,没看出他有什么真艺术情怀。东北卖烤地瓜的大婶到了义乌都能靠做带货主播谋生,卖有危险隐患的劣质产品,人人都能做大主播,当一件事情变得谁都能做的时候,这条路也就差不多到头了。看的时候觉得这群人可悲又可怜吧,以为是**浪潮来了,自己要转运了,以为能以这样“简单粗暴”的手段创业成功、跨越阶层,泡沫破灭之后什么都没有。当然高阶层的人看我们可能也一样,“就你们还自我标榜喜欢艺术?你们再拼能赚几个钱啊?”人啊,就这命,只有无力感吧。
题材和人物真的很不错,但也存在导演技术和审美不足的问题,成品很粗糙,感觉只适合****和电视。对于源头哥主观的描述太多重复,一些画面清晰度也很低。而且短视*在手机里播放的声音很吵很刺耳,做短视*的人说话也很大声,作为电影应该要对声音一些处理的。
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梦想的。如果换个家庭,源头哥要是也能上个北大学电影,应该比毕志飞强
#16th FIRST# “源头哥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题材好人物好,可能因为拍摄团队人手有限,顾着英姐错过了源头哥失控爆发的关键瞬间。整体上还是更像新闻片的延展,没能成为有感动和升华的纪录电影
【16th FIRST】**直播,已经成为当下**的横切面,开场的一连串镜头剪辑,和前年的《红***》类似,**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审视在其中,可惜影片之后的展开和深挖陷入了平庸,两个主要拍摄对象的纪录都浮于表面。源头哥,英姐都想成为风口上的弄潮儿,但现实的巨浪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印象深刻的是源头哥并不认为自己是拍短视*段子的,他坚持声称自己是文创工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有艺术追求,可现实是,他和很多的艺术工作者一样,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它似乎在描绘着一曲众多底层追梦者的可悲又可怜的**哀歌。
#2022first#很有趣啊!底层小人物生活的部分当然因其丰富又真实很有意思,此外因为主角的身份是义乌直播导演,片中多次提到他作为创作者的“坚持”与追求,在first这样的场合看,又多了一层与青年电影创作者的境遇类似的奇妙呼应,你可能一开始觉得好笑,但到最后发现其中真的有令人动容之处,真的有点星爷啊。这种交织着底层求生与文艺追求的观影体验会想起《排骨》。制作的粗糙盖不住故事的精彩,英姐作为复线并不让我觉得繁杂,反而显得像是源头哥的故事侧面或是注脚。变现与创作的矛盾、追求流量的癫狂奇观与被裹挟其中的人的困境,是不止在义乌存在的现实,但在这里被放大。是希望能上大荧幕的片子。
素材可能不太够完全支撑起完整的人物,两条线顾此失彼有点吃亏,最后靠采访去补救也算是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这个人物还是比《废物故事》要鲜活,尽管肉眼可见的穷,整个片子的思路异常清晰和成熟。
2.8 #First主动放映# 对观众的牵引太强的戏剧化人物纪录片,所有这些纪录片工作者都应该学**兵。英文片名取得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