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方之歌原名:彼方のうた,又名Following the sound、彼方的歌(港)、彼方之声(台)
【3】看累了,一滩没有生气的烂泥。捕捉了某种状态然后置整个电影于神游地步。最大的问题是整个电影完全不像是自己的,时常想起洪常秀的《这时对,那时错》还有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整个电影像一群没有生气的人演着麻木的生活,而唯一能串起这个电影的,是那些不存在的“歌”的念想,看到最后我也不知到到底要说什么。#英字
【4.5】一景一镜,一期一会,如一本流动的写真集,在选择性景别的撷取里饱含对人物温情的注视,而这种温情又随着人物望向的他处流转,藏于视角幽处,淙淙如鸣佩环。黑暗的剧院浮动着《偶然与想象》的第三段故事,用偶遇扮演命运,或将两者交错,一个似父一个似母,魔法般的信任像让伤痛不必言明,并在“那天那时那次对话”主题下的用一期一会的日常仪式感不断强化。一个拥抱从对空洞的注视里逐渐实像然后搂住自己。
意外发现煎蛋饼(?)的声音也可以传达很多情绪,之前一直觉得与吃饭相比,烹饪是一件过于吵闹的事。
我站在这里。这种去中心化潜意识完全日常铺陈的处理还是容易让人失去目光。
坚实的核心围绕着轻巧的创作逐渐浮出水面,但作品提供的不仅是和解的出口,更是走向一种生活创作和电影创作的入口,传统与当下的乌托邦各自拉出延展之线,这即是“追寻声音”。
公共/私人/亲密空间的多重人格,在固定动作的试演中区分设计与即兴,以捕捉情感的端倪。声音具有**性,但无法给出**。
#80th Venezia#Giornate degli Autori 更加合理也更加完整的声音收集思路:跟随声音的脚步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对时间/记忆的追索。承继《有块石头》中散漫而悠长的踱步,但完全是走向哲理与思辨的对面——世俗的伤痛需要沉静的心绪、微小的动作及无言的回望去抚*——来自生活的苦楚也只能深耕生活本身体味。一次远离撕心裂肺的伤痕叙事,提供了捕捉瞬时灵感、**生活潜流的切口。小川杏真的很适合这样的角色。
#HKIFF48#旁边睡着的白人的呼噜声,比片子更加跌宕起伏。
+情绪退化的日常。再一次走过熟悉的街区,却依旧对脸感到厌倦,变得无法卸下口罩,仿佛不能停止在朋友面前保持微笑。好比每次吞咽完酒精和食物后,总要展现出满足的样子。杉田喜欢用空场景来延缓空气的流动,在最合适的角度定住,默不作声地注视着那些失魂的人。尽量屏住呼吸,凝视他们静止的后背。多余的磁带可以去录下对话的声音,希望某一日能让身体回想起流泪的感觉。
78/100 #GiornateDegliAutori2023# 开场就出现了黑川幸则和《春原》都取过景的KINO-koya,对社区人际交流的主题上有一定延续。像《春原的竖笛》一样,人物似乎在疫情期间存在着巨大的隐痛和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而电影则呈现在日常的交流对话或精密构建的时刻中进行疗愈,同时人们拍摄、看电影,观察他人,聆听声音,杉田协士更加强调了这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