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卧隙又名Mr. Bai
这是今天刚建的条目?记得昨天还没有。 这届HiShorts!能进个人Top 3。22分钟的体量,装下了一个家族的合离和一段早就没什么人提的大历史。属于冰山理论的又一次实践。 我回想了一下,今年看那么多短片,这种创作模式和风格的,还真是没看到。导演是拍广告出身,能按住手,压抑广告的积习,转型至此,也是挺神的。 导演属于直觉型的,觉得这么对,就这么拍了。这个状态挺好,希望继续直觉下去。 听他说在写长片剧本,依然拍一个东北人眼里的上海,好奇的是,如果把这样的风格保持到长片里,会拍出什么效果。那真的挺需要强大的剧作能力,以及,继续压抑住那颗蠢蠢欲动的直白的心。难点永远在于,决定让什么浮出水面,什么隐约可见。
以老年痴呆触发的养老、户口纷争,掀开了上海知青东北下乡的历史伤痕一角。导演说有计划拍成长片。
不知道怎么评这部短片,镜头跟故事性都很牛,结尾好突然就很是枝裕和。看到了老年人的难处。“老年痴呆”这个病的名字好扎眼的也好可怕。还是早做打算
给剧本五⭐,上海人和她回不去的上海
文本还可以,还是太露,太演了。
体量虽小却后劲十足的影片。对上海知青去东北这段历史,以点窥面般用“乡愁与还家”、“离别与重逢”、“**与失忆”的矛盾**节、去描摹时间长度里的那些留白,轻描淡写发出的这份回响,重点关注的是发生“之后”的现在。人物“老年兄妹”这样的银幕形象关系非常少见,这是影片最高明的地方:两个人物自带厚度;这样的设置还指向一个重要的隐喻,身体的疾病背后驮着社会的幽灵。所以在时间洪流之下、再相逢的二者互动的每一个转折都非常令人动情,因为其承载的是历史中情感、记忆的重量。“白驹过隙”出自庄子,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白驹卧隙》重点也同样在第三字这一动词上,体现的是时间的裹挟性。历史真是一个大染缸,既无条理也去清明,每个年岁总都要染着点污垢,在身上沉甸甸、黏糊糊、看不清眼泪和伤疤。
短短二十二分钟展现了一代人的伤痕、手足、代际关系、地域歧视、孤寡老人等多个议题,编导功力了得。情节、对白设计巧妙而老成,首尾意象完美呼应。结尾处老人恍惚的状态和融化的红豆棒冰不禁令人唏嘘喟叹。被**洪流裹挟的一生的无奈和无常,人心的坦荡与晦暗。人生若白驹过隙,倏忽到头留给每个人的结局看似不同,实则一样残酷。不同的是心,有的人坦荡,有的人惶恐。“路是自己选,走出去太远了,不好回头了。”非常精彩,期待导演的长片!
对不起,来之前挺期待的,但我睡了1/3。东北/上海地域碰撞加上阿尔兹海默症的点还挺好玩的,希望自己后面能补回来
多处节奏处理欠佳。以结尾举例: 1.要**,被打断。适合从慢悠悠地“准备**”过程中观众才意识到主角要**”,即将吞药时,隔壁传来巨响,被打断。目前拍成了:上来就要吞药,观众还没**情绪,就被打断了 2.坐回到位置上,在中景愣神了两秒,然后开始收拾桌面。可以拍成:主角惯性的回来,观众以为要继续**。忽然停止,愣神,节奏明显变缓,停顿,抻一会,男主角再作出动作,开始收拾桌面——原来是忘了要** 两个关键的动作做出时,都没有在节奏上做出强化,也没有给更紧的景别。因为是一个心理化的情节,视听和节奏弱了就显得无力 反而最无关紧要的“门外没有人”这一信息用了出挑的主观镜头交代,其实用画外音就成 最后融化在桌上的棒冰真好,首先有信息性,回扣老人的健忘。最重要的是有质感,有诗意。如同卡佛《保鲜》一篇的韵味
啊啊啊真好 简单这事是很不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