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林又名Time in the Garden
园林是中老年文青的巨型手办,里面的家庭氛围好**
一方天地,一种坚持,一厢情愿。感觉英文片名更契合内容,而有些不为外人知的辛苦和危机,就像那些没有被拍到的园林角落,只有园子的主人自己知道了。整体很工整的一部学院派作品,优点和缺点也都是中国学院派式的
【主创映后场】难看。不单单是拍的难看,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在影片里反映出来,看完后不会对“园林”产生印象,唯独烧一桌好菜成了电影最大的看点(导演映后说因为在他家住了一晚吃了一桌菜就选择这家人拍摄)。作为纪录片,对人物没有任何介绍,不知道三位主人公是干什么的,做什么的,为什么会有钱去做园林,他们的文化底蕴来自哪里,哪来的自信做园林,电影都没有拍。只看到他们叨不叨地说教,教育“感化”下一代以及观众,这点确实做到了。这是一部看似有文化的有钱人拍给没钱人看的电影,显摆的,还一股酸臭,“我家啥也没有,就剩这块地皮了”。有文化的话,也不会在主观景树边弄个金元宝,还要必须弄个物质财富传承给下一代。可能导演没有这个意思,但拍出来的东西就是这个效果。
题材非常少见:苏州本土改开后全凭自己的财力人力物力为自己修建私家园林的****“新园主”【们】的故事。镜头下这些园林人家生活既有高着端着的一面(**雅集、小圈子文博品鉴茶话会不断),也有非常朴实艰辛的一面(园林的整修**家务打扫,都得真自己干),想想仅仅维持园子的存续每年的花销就需几十万至近百万(每家人都有为财务状况发愁的时刻),可以算是江南古典审美视野下的真·现代城市高奢**定制品了
无数的“小园林”构成了鲜活的苏州。空间为先的一部作品,客观原因使得影片没有太多人物冲突,算是小小的遗憾吧。
纪录片的映后交流还真挺有用的。出品人和导演的很多思路,让这个命题作文的切入角度有了更好的认识。 人看园林,园林看人。非常喜欢这些日常化的采音将整个园林变得非常活灵活现。最后那桌苏州菜让我食欲大开,今年要么再去苏州玩玩吧。 惊讶于现代有那么多人在造园,热爱和专一是很大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那些石头,就在那里等你观赏。
BJIFF2024 - 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中国当代还有为个人审美而修建私家园林的人,这件事既新鲜又合理。这样的阶级似乎会被下意识地和封建中国联系起来,并因为历史政治原因断代。在今天的中国,这种阶级和这种审美的结合又再出现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作品本身几乎是纯粹的exposition,作者性和批判性比较弱,像是一部卫星台制作播放的电视纪录片。
隐隐绰绰地有着传承的危机。是愿景还是枷锁?园林里那些怪石上的沟壑所铸就的沧桑,冥冥之中预示着造园者们的孤独。/好羡慕他们拥有园林。
首先不想judge有钱人买园子造园子这件事。为什么园林纪录片必须讲建筑理论?为什么的确发生在各个传统家庭老头子身上的故事要上升性别议题?有没有病。明朝商贾也尝试风雅,往士大夫凑,历史印证自己,有什么问题||有人味的建筑太不同了。有自己的园子,并不断为之费心力“折腾”,这种“迷”,实在太迷人了。苏州人的血液里涌动。苏州话沉浸式教学。叫“之石”的儿子初中被送出国,留学十四年,学了建筑。订婚聘礼是倪瓒的画!||救命纪家饭实在太馋人了…我想吃肉圆子|| 苏E 88888 哈哈哈 @ MM
GZDOC展映。 拍得很真實,但裡面的每一個中式家庭都令我感到窒息。園林都無法治癒的窒息,特別是王家。(裝修後首次去永漢,不確定是屏幕比例,還是原片壓制問題,部分畫面模糊。) 202406補充:原分給高了…从紀錄片拍攝來說,它沒有構造出激烈的衝突,故事缺乏情緒高超點。且畫面多有擺拍痕跡。拍攝者看似參與事情,非旁觀。且又缺乏對主題都深入探討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