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红尘百劫(港) / Սայաթ-Նովա / Sayat Nova / 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 / Colour of Pomegranate
时长:79分钟
上映时间:1969-10(亚美尼亚)
类型: 剧情 传记 历史
语言:亚美尼亚语 / 阿塞拜疆语 / 格鲁吉亚语
地区:苏联
导演: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演员: 索菲柯·齐阿乌列里 米尔克·阿尔克桑亚 维勒·加尔斯特亚 高吉·格吉奇科里 斯巴达克·巴加什维利
更新时间: 05-30 22:14
简介: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更多>>
magnet:?xt=urn:btih:bd0a9773bc45ffc408332c237d6c2400006e8402
磁力:1080p.BD中字.mp4
石榴的颜色原名:Նռան գույնը,又名红尘百劫(港)、Սայաթ-Նովա、Sayat Nova、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Colour of Pomegranate。1969年剧情、传记、历史类型片,创作于苏联地区,具有亚美尼亚语、阿塞拜疆语、**吉亚语语言版本。由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执导,并由Sayat Nova、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索菲柯·齐阿乌列里、米尔克·阿尔克桑亚、维勒·加尔斯特亚、高吉·格吉奇科里、***克·巴加什维利、美狄亚·加帕里泽、Hovhannes Minasyan、Onik Minasyan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69-10(亚美尼亚)公映。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影评: 试图用文字概括这部影片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种荒谬的想法,而且对于亚美尼亚传统文化和宗教无法了解太多的我们,甚至无法完整说出哪怕一个细节所提供的含义。但对于这样一部风格鲜明突出的杰出影片,如果是因为无法描述而使一些朋友失之交臂的话,那对于我们这个每日碟评栏目来说,是个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尽管以下文字仅仅是提供一个**概况和大意揣测,也显露出编辑作者的浅薄无知,我们还是做出一篇碟评,供...
在诗人的梦境里,吟游是一种最诗意的常态。而《石榴的颜色》便是这样一场关于吟游的梦境。
两个吟游诗人:《石榴的颜色》诞生于1968年,正值举世震惊的“布拉格之春”**。这一年,塔可夫斯基正处于拍完《安德烈·卢布廖夫》后的休整期,而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才刚刚开始他的电影生涯。对于帕拉杰诺夫而言,这是最坏的时期,也是最好的岁月。政治对于电影的管束渐趋于**,而艺术家的创作使命却迸发出悲天悯人的底色。毋庸置疑,帕拉杰诺夫一反常态的独特手笔,使《石榴的颜色》在诞生之初便名声大噪,更一度被评论界誉为“前苏联冷战时期最出色的一部电影”。
在帕拉杰诺夫的这部杰作中,注定被放进了两位吟游诗人。其中一位是影片的主角,**世纪亚美尼亚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萨雅·诺瓦。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杰诺夫天才地呈现了一个制度上的现实:在这看似自由的王国里,每个人都处于他自己的位置,他们各司其职,勤勤恳恳。他们踩着各自的木梯上上下下,他们在自己的染缸旁挑出一匹匹布料,她们在各自的纺纱机旁不停地纺纱,甚至于他们胯下的马驹也有固定的路径。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中的每一个角**面无表情,不苟言笑,无论他们的身边正经历着什么,劳作、阅读、示爱、洗礼、屠宰、战乱、祷告,甚至死亡,每个人都仿佛经历一场场仪式的历史人物,没有温度。或许,他们的体温久已被绮丽的布景所稀释,而影像的色调冷暖便是他们的温度。纵观《石榴的颜色》的段落式结构,从“诗人的童年”到“诗人的青年”,及至诗人被**后的“最终的葬礼”,漫漫人生之旅或许莫不如此,却似乎又各有不同。在这场独属于诗人的人生梦境中,我们仿佛也看见自己的影子,被一寸寸深烙于诗句中。
亚美尼亚巫术:帕拉杰诺夫让人着迷的地方,是他与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贾曼惯于将炼金术**于影像,而帕拉让诺夫则在胶片中注入了一股巫性的气息。
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让诺夫并没有任何直接表现巫术的段落,但不容置疑的是,他的镜头语言却是充满巫性的,无论从摄影、布景,还是演员的表演上,都像被施了巫术一般,奇妙而诡*。与此同时,影片对于整个中世纪的长卷式描摩也充满着巫气。细细回想帕拉让诺夫的另一部杰作《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则似乎有着更明显的巫性气息,关于民族探索生存道路的魔幻手笔,仿佛穿行于奇幻和真实之间。犹记得文学界昔日对于“神话”本源的探寻,同样离不开“巫”字,而东西方的祖先们,又是寄寓巫性的最佳神话载体。
回至《石榴的颜色》,不得不提的还有那一场诡异的洗礼。借先辈之手,帕拉杰诺夫将圣水施洗于一具“木乃伊”,一如施洗于“死亡”,而非“新生”。
为了体现出诗人的一生及其作品,导演做了5点尝试来进行宗教画式画面统一:1人物面部不显露表情;2入镜人物及焦点物品不重叠;3*装及配套动作象征化.还原宗教画中人物形象;4颜色调配鲜艳醒目,凸显主体.配色对应文艺复兴前大部分教堂宗教版画;5场景古老化及**化.效果即是本片,勿陷入苦思
修复版用“美如画”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太漂亮了!(感谢老马丁!)这部电影真正让人感到电影是作为一种语言而**存在,有自己独有的表达维度,因为这部电影是没办法用讲的来描述的,只能通过观看来体验。。。记不记得第一次读到让自己无言的诗是什么感觉?看完本片,就是这个感觉
极端****诗电影&真·不明觉厉·烧脑片,恍如一场盛大而神秘的祭祀仪式。平面化影像,静态封闭式构图,跳切与动作重复,仅少量旁白与吟诵+声画错位+木偶式演员似布列松,倾倒美学同老塔。| 浸红,晾书,染布;**,螺壳与牛*;爱的蜡之城堡面对炽热火焰;夜莺和鸟笼;诗人会死,缪斯永生。(8.5/10)
诗歌的**重组,GIF电影,热门微博,看不懂都说美,像美术学院毕业作业,想仿照这个形式很容易,十首诗配十个画面,可以是油画,也可以是装置艺术,故弄玄虚即可。时尚大片最适合用这种形式。
总算看完了。我想这只是一首诗,不是其他。
把电影某方面质素推到极致,但又不让人觉得乏味,一般我都会列入到创作的灵感百科全书序列里。
石榴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它带着利刃的创痛。
神作!看完之后,随意的选择一个时间点切入,仍旧像是第一次观看,仿佛刚看过的电影已经是落满尘埃的回忆。丝毫不能理解里面**意象和隐喻,但是深刻的知道这是一种类型的极致,一个情怀的极致。
其实调整好心态以后,还是可以耐心看完的,毕竟画面确实存在着较强的形式美感,如果配合葛颖副教授的解读来看的话效果更佳,但我非常好奇葛颖这些解读是完全他自己的理解还是哪里看来的,他如何有信心确保自己的解读是准确的?诗电影作为一极为特殊的电影类型还是极富其美学意义的,即便它如何晦涩。这里再顺便补充一下本片的背景知识:①本片和《八部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并列为三部世界上最难懂的电影②本片也叫《萨雅·诺瓦》,因为表现是这位吟游诗人的生平③电影现在的删减版本和片名由来自于导演的老师尤特凯维奇④导演在***、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时期都坐过牢⑤本片在2015年上海**电影节放映过⑥导演和塔可夫斯基惺惺相惜,《吟游诗人》即为致敬老塔的作品⑦1990年导演逝世于亚美尼亚首都,被授予乌克兰和亚美尼亚人民艺术家称号。
【原名萨雅·诺瓦/9.0】用如诗般的柔情描述了一场关于“政治吟唱”的梦。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杰诺夫冷漠地呈现了一个制度上的现实:在这看似自由的王国里,每个人各司其职,勤勤恳恳,却可悲地缺少了**。政治暗喻浓郁(难怪68年政府**被**改名)内容和画面都有着浓郁苏联诗电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