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原名:(塞巴尔德之后) Patience (After Sebald),
Patience (After Sebald)是一部关于风景、艺术、历史、生命和失去的多层次电影散文(film essay),沿着塞巴尔德最著名作品《土星之环》的足迹,影片叙述随着东英**海岸的漫长徒步而展开。与《土星之环》一样,这部电影**了历史、游记、回忆录、冥想、小说和图像等**形式,来探索我们**私人的、公共的和经常被忽视的历史。 影片中接受采访的包括罗伯特·麦克法兰、凯蒂·米切尔、亚当·菲利普斯、里克·穆迪和塔西塔·迪恩。 ——节译自London Review Bookshop网站
从前年的Innocence of Memories到更早的这部,Grant Gee的“文学导读”(笑)系列纪录片能不能天荒地老拍下去啊!!!正好明年打算写metafiction的东西所以已经把The Rings of Saturn排上了阅读日程,本身Sebald虽然文字精炼但并不十分好懂,加上小说信息体量极为庞大,这片还需多看几次。
打开之前我万万没想到,这竟将是一部十年来我看过的最具毁灭性,最令我痛苦的电影。关键是它的基调是如此宁静、写实及幽寂,正如塞巴尔德自己的口白:”The only way in which one can approach these things (holocaust) in ** view is obliquely and tangentially by reference than confrontation.“
“……我问他(塞巴尔德)是否去过一个像家一样的地方。他说他想到了一个地方,那是圣皮埃尔岛,那里使用瑞士法郎,因1765年卢梭避难而得名。他说我觉得我在那里有一种像在家里一样的奇怪感觉,因为这是一个微型世界:一栋乡间别墅,一间农舍,一个葡萄园,一块土豆田,一座樱桃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里就是方舟。它就像你小时候画的一个地方。”
以塞巴尔德式的影像风格,由几位当代作家、学者评述了《土星之环》的风格与内涵。很受触动的是,这里面的评论者我虽然一个也不认识,但感觉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感而发,每一句话都有着地的声音;与充斥在我周遭的那种空心、虚浮的议论相距甚远,远到仿佛来自另一个物种。
“我的星宿是土星,一颗演化最缓慢的星球,常常因绕路而迟到。”(本雅明) 土星——主宰忧郁气质、拥有创造力的星球,沿着塞巴尔德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轨迹,重游封存于文字的风景,在电子版图的配合下,完美呈现“历史碎片组成的同心圆”——即步履所到之处,追溯历史现场、召回文学、电影、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留给风景的印记和联结,非常考验知识量,如将萨福克郡比喻为《潜行者》中的“区”,将纳博科夫的《透明》之凝视观感用于被吸噬的“残片的梦境生活”,精神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同步和异构,这种迷人的叙述方式是引导**原著极好的方式。 黑白灰色调主导的影像基调,非常适配旁白文本,雾气、沙粒、烟霭、水波的不确定感如在文本中追寻历史幽冥,地上的鱼堆与遭屠戮的尸横遍野在书页中呈现的勾连效果惊到了我。
读过《土星之环》是这一辈子最幸运和荣耀的事情之一,这本书也会一直放在床头。格兰特·吉成功地用赋格式的多重画面叠化和轻语般的画外音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氤氲的(结尾!)、**般的氛围,也试图在**层次间建立起塞巴尔德式的联系,但还是不得不感叹,塞巴尔德真的只有那么一个啊
the beauty of the land, the beauty of the memory, the beauty of the melancholy.什么是对于水土的感情,什么是对于“家”的定义。可惜这样充满智慧的思考在最近两年的政治大环境下越来越难以看到了!
以塞巴尔德的方式拍一部关于塞巴尔德的电影,其中作家本人以缺席的影像在场。不拘一“盒”的书写,跨越小说、历史、回忆录、游记的边界,在坦诚的纪实和自成一体的宇宙神话间的双重书写,直面语言的暴力,以阴郁的幽默来哀悼。透过重重隐喻,我们遇见伍尔夫的飞蛾,置身荒凉山庄的迷雾,穿越潜行者的区域,踏上文德斯的公路,在沉思的、发现的徒步之外,走上另一条无家可归、无所归属的旅程,回环往复的结构眏现迷宫大脑,谜样的图片一次次将我们拽回无处抵达的行程,在传记书写中招魂或是送葬,土星之环是忧郁症的星座光晕,历史的碎片和**,创伤后的精神景观。
如河流般綿延不絕的文學旁白和仿塞巴爾特風格的影像 導演找到了新的文學紀錄片敘事手法 5星
如果是Sebald的Groupies,那是不能错过。从电影角度来说,拍得很美,但是旁白信息量大得惊人,难怪要叫“Patience”么。旁白的呈现方式有“Senna”的影子。